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

到底什麼是DUB ??

dub是一種雷鬼的曲風,字面上的意思是"複製"、"拼貼",從這裡大約可以明瞭,就是把聲音剪下來、貼上去,跟remix的感覺有點像。在牙買加音樂中,稱作dub-reggae,聽起來比雷鬼還要沉,並且加入了大量的echo、reverb與delay等 效果,讓歌曲產生極大的空間感。所以dub基本上就是一種錄音的後製技術,最早出現在1967年,當DJ發現在舞廳中放雷鬼,其實跳舞的群眾還蠻愛跟著 唱,所以乾脆把主唱抽掉,可以讓大家合唱,或者是即興的亂唱。到了1969年,一些人開始創作只有些許主唱的雷鬼歌曲,最早這麼作的是U-Roy,他是一個DJ,後來dub大師King Tubby拿U-Roy的歌去重新混音,King Tubby乾脆把主唱整個抽掉,並加入了前述的幾個效果,馬上出現了跟雷鬼感覺不太一樣的歌曲,dub也就這樣開始了。
可是到了1973年開始,才有dub專輯,當時King Tubby幫幾個製作人Bunny Lee與Augustus Pablo等人混音。到了1976年,dub已經變成牙買加很受歡迎的音樂,僅次於最傳統的、最草根的雷鬼,也在這個時候傳入了英國,這都拜Island這個英國廠牌所賜。而當初玩雷鬼的一些人,像是Burning Spear與Black Uhuru等也都開始嘗試dub。到了80年代,Mad Professor與dub打擊樂大師Adrian Sherwood對英國的dub場景貢獻卓越,走向開始朝電子發展。90年代,科技日新月異,也讓英國出現更多dub樂團,靠著高科技,他們可以更隨心所欲的玩dub,也讓dub出現了更多種的面貌,像是ambient dub、experimental dub以及techno dub等。前面提到,dub是一種錄音的後製技術,當初主要是把歌曲重新混音成沒有vocal或是不一樣的版本。
有人說,沒有dub就不會有現在這麼多種電子音樂,這個論點我是絕對支持的。舉凡取樣、重新混音等概念,這都是來自dub,或是電子音樂中出現的delay效果,這都可以算是dub。電子音樂的混音版本中就經常有dub版,dub的概念同時也影響到hip hop,取樣在hip hop中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元素,還有drum n' bass、jungle、house、trip hop以及ambient等。 所以說,dub其實就在我們的四周,只要你有在聽電子樂,就聽的到。dub是一種雷鬼的曲風,是一種後製技術,也是一種音樂元素,總之,透過後製而產生的 delay效果,都可以稱為dub。通常玩的會是bass以外的樂器聲響以及主唱,dub-reggae中的吉他扮演了很重的角色,dub早已在許多國家 開花結果,除了英國之外,美國 (Easy Star All-stars),法國 (French Dub Connection )、德國 (Rhythm & Sound)、紐西蘭 (Fat Freddy's Drop)以及日本 (Dry & Heavy、Audio Active)也都發展出不錯的場景,在台灣,幾乎是零...。附帶一提,知名製作人Bill Laswell (曾經擔任過瑪丹娜的製作人)出過dub專輯,來自美國Washing D.C.的downtempo二人組Thievery Corporation (竊盜集團)在專輯中都會玩上幾首dub,所以說dub是一種重要且普遍的曲風是一點都不為過的。
小弟在這裡推薦2張專輯給剛入門的朋友們聽,1張是Gorillaz (街頭霸王)同名專輯的混音版Laika Come Home,合作的對象有U Brown、Earl 16以及Terry Hall等知名藝人/製作人,另外1張是許多人人手1張的Massive Attack的Protection混音版專輯No Protection,由Mad Professor操刀,但我覺得效果玩的有點太誇張了,不過這就是Mad Professor的style。找這2張來聽,還可以與原版作比較,相信很容易就可以了解什麼是dub了!
dub-reggae重要藝人
King Tubby、Augustus Pablo、Dennis Bovell、Prince Far I、Lee "Scratch" Perry、King Jammy、Keith Hudson、Horace Andy...
在這裡要特別提到一位自成dub poetry一派的大師Linson Kwesi Johnson (LKJ),從名字很容易明瞭,配著dub音樂唸詩。發源在70年代,通常是以樂團的形式演出,跟當時流行的dee jaying (或稱作toasting)反其道而行。詩的內容與政治和社會議題有關,LKJ在1977年發行的Dread, Beats an' Blood是dub poetry的首張專輯。1979年,有了追隨者Benjamin Zephaniah。到80年代開始有更多人投入,後來傳入加拿大的多倫多,也自成一個場景,代表人物是Lillian Allen。

(文/愛吹倫)

以上文章轉載自 無用兄弟會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uselessbrotherhood/article?mid=1&prev=2&l=f&fid=8

沒有留言: